以案说险:虚假理赔的法律风险与行业警示
【典型案例】
2023年5月,某寿险公司接到客户张某的重疾险理赔申请,称其确诊肝癌并提交了某三甲医院诊断证明。经调查,保险公司发现诊断证明系伪造, 张某通过非法渠道购买虚假病历材料,企图骗取50万元保险金。公安机关介入后,张某因涉嫌保险诈骗被刑事拘留,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该案暴露出虚假理赔对保险行业秩序与个人信用的严重破坏。
【法律支撑】
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或虚构保险标的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且不承担赔偿义务。 ”对于欺诈行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将“保险诈骗罪”列为刑事犯罪,涉案金额2万元以上即可立案,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伪造公章、病历等关键证据将构成“情节严重”,从重处罚。
【社会危害分析】
虚假理赔直接侵蚀保险行业运行根基:一是推高保险公司运营成本,间接导致全体投保人保费上涨;二是挤占真实理赔资源,损害诚信客户权益;三是破坏社会信用体系, 2022年保险业协会数据显示,虚假医疗理赔占欺诈案件总量的61%,导致行业年均损失超200亿元。
【风险防范建议】
消费者需筑牢法律底线:切勿轻信“代理退保”“病历包装”等黑产诱导,根据《民法典》第七条,民事活动应遵循诚信原则,参与骗保将承担民事赔偿与刑事责任双重后果。
保险公司强化风控能力:运用大数据比对医疗记录、建立异地就诊核查机制,依据《反保险欺诈指引》完善内控制度。
协同治理构建防线:保险公司应联合公安机关、医疗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高频涉案人员实施联合惩戒,落实《关于加强保险反欺诈合作的指导意见》要求。
【结语】
保险是风险转移的工具,而非非法牟利的手段。从张某案可见,虚假理赔不仅面临法律严惩,更将纳入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对个人就业、信贷等产生终身影响。唯有坚守契约精神,方能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国华人寿浙江分公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