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人寿四川分公司绵阳中支】以案说险:识破保险诈骗陷阱,守护您的财产安全
案例回顾
2023年,消费者刘女士(化名)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免费体检+高额医疗险”广告,声称“无需健康告知,确诊疾病即赔”。刘女士心动后,按照对方指引缴纳了“服务费”,并提供了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随后,对方以“伪造病历”为其投保某医疗险,并策划虚假住院记录申请理赔。保险公司在审核中发现病历资料矛盾,经调查确认该保单为骗保行为,随即报案。刘女士因参与骗保被公安机关传唤,不仅损失钱财,还因涉嫌保险诈骗面临法律追责,个人信用严重受损。
什么是保险诈骗?
保险诈骗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通过虚构保险事故、伪造证明材料、故意制造事故或隐瞒真相等手段欺骗保险公司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保险诈骗属刑事犯罪,涉案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保险诈骗的常见套路与风险
1.伪造医疗资料骗保
案例:谎称患病、伪造诊断证明或住院记录,骗取医疗险、重疾险理赔金。
风险:保险公司通过医疗数据联网核查漏洞,一旦发现造假,不仅拒赔,还可能追究刑责。
2.自导自演“意外事故”
案例:故意制造车祸、摔伤等事故,甚至与第三方(如修理厂、医院)合谋虚报损失。
风险:事故痕迹、时间线等细节易被专业勘查识破,参与者均可能被列为共犯。
3.冒用身份投保或索赔
案例:盗用他人身份信息购买保险,或顶替他人就医骗取理赔。
风险: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金融诈骗、信用污点,甚至被不法分子长期利用。
4.利用互联网新型诈骗
案例:以“全额退保”“高额返利”为诱饵,骗取手续费或诱导参与骗保。
风险:网络渠道隐蔽性强,资金追回难度大,消费者易陷入连环骗局。
如何防范保险诈骗?
1.坚守法律底线: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拒绝“包赔”“代操作”等话术诱惑,勿因小利触碰法律红线。
2.正规渠道办理业务:投保、理赔均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平台、APP或线下网点,警惕第三方“快捷通道”。
3.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信息,定期查询保单状态以防被冒用。
4. 留存证据链 :事故发生后立即报警并联系保险公司,保存现场照片、医疗记录等原始证据。
温馨提示
保险的核心功能是风险保障,切勿扭曲其本质。
保险公司通过智能风控、医疗数据共享等技术精准识别欺诈行为。
诚信是保险行业的基石,更是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盾牌。筑牢防范意识,共同维护公平、安全的保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