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人寿四川分公司绵阳中支】以案说险:“6·15”防范非法金融活动-识破陷阱,守护“钱袋子”

每年6月15日是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日。非法集资活动花样翻新,严重侵害群众财产安全。为提高公众风险意识,我们结合案例,揭示常见非法集资手法,助您远离陷阱。


案例回顾


退休教师王阿姨在社区活动中结识了“健康养老中心”工作人员小刘。小刘热情周到,常组织免费体检、旅游,逐渐取得信任。随后,小刘推荐“养老床位投资计划”:预存20万元可锁定高端养老床位,年化收益12%,到期可退本金或优先入住。王阿姨心动签约,初期收到利息。半年后,小刘失联,“养老中心”人去楼空,200余名老人血本无归。


陷阱分析


1.情感渗透:利用老年人孤独感,通过“温情服务”建立信任;


2.利益诱惑:以“高回报+养老服务”双重承诺吸引投资;


3.虚构项目:所谓养老基地无实质建设,资金被挪用于借新还旧。


如何防范非法集资


防范非法集资“三要三不要”


要核实资质:投资前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验机构牌照,警惕无证经营;


要警惕高息:坚信“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


要留存证据 :签订书面合同,索要付款凭证,拒绝“口头承诺”;


不要轻信“熟人”推介:警惕“朋友赚钱拉你入伙”话术,独立核实项目真实性;


不要贪图“保本”承诺:任何投资均有风险,《资管新规》明确禁止刚性兑付;


不要参与非法集资:协助扩散集资信息或发展下线,可能承担连带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