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警惕免费陷阱,避免冲动消费
在当今社会,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老年人群体往往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目标。为提高老年人反诈意识,守住他们的养老钱,我们通过以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能为老年人的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案例简介】
王大爷患有轻微高血压,一天在菜市场门口被邀请参加“健康养生讲座”。现场“专家”宣称“灵芝虫草胶囊”能根治高血压、预防各种疾病,还有“受益者”现身说法,当天购买可享“买十送五”优惠。王大爷想起在某保险公司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讲过的风险案例,决定观望。数天后,他看到新闻报道该公司涉嫌诈骗及虚假宣传,相关人员已被逮捕,王大爷庆幸自己没有冲动消费。
【案例分析】
1.利用健康焦虑心理:老年人关注自身健康,容易产生健康焦虑,诈骗团伙借此夸大保健品功效,制造健康恐慌。
2.虚假宣传与演员配合:伪造专业身份、编造虚假数据、安排“托”现身说法,让老年人信以为真。
3.小恩小惠与饥饿营销:以免费礼品吸引老年人参与,利用“限时优惠”“数量有限”制造紧迫感,让老年人冲动消费。
4.售后推诿与失联:老年人发现产品无效要求退款时,诈骗团伙切断联系,拒绝承担责任。
【案例启示】
1.正确认识保健品: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身体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2.警惕免费陷阱:对以免费赠送礼品为诱饵的讲座、体验活动保持警惕,不要因贪图小便宜陷入骗局。
3.核实产品与企业信息:购买保健品前,通过正规渠道查询产品是否经过批准,核实企业经营资质和信誉。
4.不轻易相信“专家”和“受益者”:查看“专家”专业资质和从业资格,不要轻易相信“受益者”的现身说法,保持理性,多方求证。
5.避免冲动消费:面对推销和优惠活动,不要急于购买,与家人充分沟通,听取意见,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
6.保留消费凭证,维护自身权益:购买保健品时索要并妥善保管相关凭证,发现问题及时投诉或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