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人寿德州中支以案说险“防范青少年非法集资”风险警示
一、案例背景
高中生小李在某社交平台结识自称“创业导师”的网友,对方以“低投入、高回报”为诱饵,推荐“校园文创众筹项目”,声称投资1000元即可在1个月内获得30%收益,还可通过邀请同学加入获得额外“推广奖励”。小李轻信后,不仅用自己的压岁钱投资5000元,还说服3名同学各投资2000-3000元。半个月后,小李发现无法联系到“导师”,项目群也被解散,共计1.1万元投资款血本无归,同学家长得知后报警,虽立案侦查,但资金追回难度极大。
二、青少年非法集资常见套路
1.伪装“潮流项目”:以“校园代理、文创众筹、电竞周边投资”等贴近青少年兴趣的名义包装,降低警惕性。
2.利用社交传播:通过同学、朋友等熟人关系链推广,以“邀请返利”诱导青少年发展下线,扩大波及范围。
3.制造“短期高息”假象:承诺“7天返息、月利20%”等远超正常理财的收益,用前期小额返利骗取信任,吸引更大金额投资。
4.线上隐蔽操作:全程通过社交软件沟通,使用虚拟账户收款,无实体办公地点和正规合同,事后极易“失联跑路”。
三、核心风险提示
1.财产损失风险:青少年投资资金多为压岁钱、生活费,非法集资平台一旦崩盘,资金几乎无法追回,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家庭财务稳定。
2.社交关系风险:因“拉同学投资”导致他人受损,可能引发同学矛盾、家长纠纷,破坏校园人际关系,甚至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价值观误导风险:长期接触“快速暴富”的虚假宣传,易扭曲青少年金钱观,使其忽视踏实学习和正当劳动的价值,产生投机取巧心理。
四、防范建议
1.对青少年树立正确金钱观:明确“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警惕“不劳而获、短期暴富”的诱惑,拒绝参与任何“需要先交钱、拉人头”的可疑项目。
2.增强信息辨别力:遇到陌生投资推荐,先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平台资质,或向家长、老师、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切勿轻信网友或陌生人口头承诺。
3.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不向陌生人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密码,不随意下载非官方渠道的投资APP,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4.加强亲子沟通:主动关注孩子的零花钱使用、社交动态,定期普及金融风险知识,避免孩子因“怕被批评”而隐瞒参与可疑项目的情况。
5.开展校园宣传:学校可联合金融机构、派出所开展“防范非法集资进校园”讲座,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提升学生风险意识。
6.发现针对青少年的非法集资线索,可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共同守护青少年财产安全和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