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人寿德州中支以案说险“代理退保”风险警示

一、案例背景

客户王先生于2021年在某寿险公司投保“终身寿险(分红型)”,年缴保费1.2万元,已连续缴费3年。2024年3月,王先生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专业代理退保,全额拿回保费”的广告,联系到自称“维权机构”的中介。中介以“保单收益低、保险公司销售误导”为由,诱导王先生签署《委托代理协议》,缴纳2000元“服务费”,并要求其向保险公司提交虚假的“销售误导证明”,声称能帮其全额退保。


一、案例背景

1.中介操作:中介指导王先生修改与代理人的聊天记录,伪造“代理人承诺保底收益5%”的证据,同时要求王先生暂停与保险公司直接沟通,所有事项由中介代为处理。

2.公司核查:保险公司收到退保申请及“证据”后,通过调取投保录音、回访记录、代理人展业档案等,发现王先生所述“销售误导”与事实不符——投保时录音明确显示代理人已清晰说明产品为分红型,收益不确定且无保底;回访电话中王先生也确认“了解产品条款及风险”。

3.客户醒悟: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多次联系王先生,向其展示真实证据,并讲解“代理退保”的风险。王先生此时才发现,中介除了索要“服务费”,还在协议中隐藏“无论退保成功与否,费用不退”的条款,且若虚假证据被查实,自己可能面临“骗保”相关法律责任。最终王先生主动终止与中介的委托,放弃退保。


三、风险提示

1.经济风险:“代理退保”中介通常收取保费总额10%-30%的服务费,且多为“先收费后办事”,若退保失败,费用不予退还;同时,退保后客户若重新投保,因年龄增长、健康状况变化,保费可能上涨或被拒保,保障缺口难以弥补。

2.法律风险:中介诱导客户伪造证据、虚假陈述,可能涉嫌“保险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编造虚假事故原因的,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3.信息安全风险:委托过程中,客户需向中介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存在信息泄露、被用于非法用途的风险。


四、公司建议

1.若协商无果,可向保险行业协会、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警惕短视频、朋友圈等平台的“代理退保”广告,此类中介多无合法经营资质,其“维权”行为本质是牟取高额费用,最终损害客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