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公司】以案说险丨警惕非法中介陷阱 守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案例背景】
2024年,某保险公司接到消费者投诉,称其购买的“高收益年金保险”实际收益远低于承诺,且保单现金价值被非法中介私自挪用。经调查发现,该消费者通过某“第三方理财机构”购买保险产品,该机构以“内部渠道”“高额返佣”为诱饵,诱导消费者签订阴阳合同,隐瞒真实条款,并收取高额“服务费”。最终,消费者不仅未获得预期收益,还因退保损失惨重,涉事中介机构则卷款跑路。
【案例分析】非法中介的常见套路与危害
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非法中介常以“内部资源”“限时高收益”为噱头,通过社交媒体、电话短信等方式夸大保险产品收益,隐瞒风险提示,甚至伪造保险公司文件,误导消费者购买不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二、违规操作,牟取暴利
1.私收费用:以“服务费”“手续费”等名义收取高额佣金,远超行业标准;
2.篡改合同:通过阴阳合同、代签名等方式规避监管,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3.套取资金:利用消费者信息擅自办理保单贷款或退保,侵占资金。
4.违规套取保单现金价值
三、扰乱市场,损害多方利益
1.消费者:面临资金损失、个人信息泄露、保障缺失等风险;
2.保险公司:声誉受损,正常销售渠道被挤压,投诉纠纷增加;
3.行业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削弱公众对保险行业的信任。
【风险提示】消费者如何防范非法中介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险应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平台、持证代理人或银行等合法渠道,核实销售人员资质(如执业编号)。
2.警惕“高收益”陷阱。保险产品以风险保障为核心功能,承诺“高收益”“保本保息”的多为骗局,需理性判断。
3.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切勿轻信口头承诺,务必核对保单条款中的保险责任、退保损失、收益计算方式等内容。
4.保护个人信息。不向非正规机构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号等敏感信息,避免被非法利用。
【总结】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工具,而非投机逐利的手段。非法中介活动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可能让消费者陷入“人财两空”的困境。作为合规经营的保险公司,我们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严守监管底线,同时呼吁广大客户提高警惕,共同抵制非法中介,守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