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人寿安徽分公司阜阳中支】7·8丨以案说险:“三步核查”拒绝销售误导
【案例简介】
客户王先生在银行理财经理推荐下购买了一款“高收益”产品,对方口头承诺“保本保息,3年到期收益可达5%”。因着急离开,王先生未细看合同便签字确认。半年后急需用钱时,他发现购买的竟是一份“分红型保险”,提前退保有较大的损失。王先生投诉称“被误导销售”,但因签字确认了合同条款,最终只能自行承担损失。
【风险提示:签字前“三步核查法”】
第一步:核对“三要素”,确认产品真实性
查主体:核实销售主体是否为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资质)。
对产品:对比合同载明的“产品名称”“类型”(如“保险”“理财”“基金”)与口头介绍是否一致,警惕“挂羊头卖狗肉”。
看期限:明确“投资期限”“缴费方式”“退保规则”,例如案例中王先生若注意到“保险期间10年”,可避免短期退保损失。
第二步:标注“风险点”,重点阅读四部分
用荧光笔标记“风险提示页”:关注“收益波动”“提前退保损失”等加粗文字。
细读“权利义务”:明确自己的缴费责任、机构的赔付条件,例如保险合同需关注“等待期”“免赔额”。
核查“签字页”:确认每页均有机构盖章、日期完整,避免“空白合同”“拼接合同”陷阱。
第三步:启用“冷静期”,拒绝冲动决策
对“限时优惠”“名额有限”等话术保持警惕,要求“24小时后再签约”。
向家人或专业人士咨询,理性评估自身需求与偏好后,谨慎做出决策。
【特别警示】
消费者若发现机构存在“隐瞒条款、误导签约”情形,可保留录音、聊天记录等证据,拨打金融单位客服热线或12378投诉维权热线,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