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人寿安徽分公司阜阳中支】风险提示:仔细读合同,审慎签名字,莫让冲动留遗憾
2025-08-27在金融产品消费场景中,不少消费者习惯依赖销售人员的口头介绍决策,却对核心的合同条款 “一带而过”,甚至直接跳过阅读环节匆忙签字。这种行为看似节省时间,实则暗藏巨大风险,极易导致事后权益受损,甚至产生难以解决的纠纷。以下结合风险要点,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 “轻合同、重介绍” 的误区。
一、核心风险提示:三要点守住消费权益
1.拒绝“听介绍代替看合同”,关键条款必核对
销售人员的口头介绍可能存在 “简化风险、放大收益” 的倾向,合同才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唯一法律依据。购买前务必逐页阅读合同,重点核对收益计算方式、费用明细(手续费、管理费等)、期限约定(封闭期、赎回条件)、风险提示、免责条款等内容,若发现条款与口头介绍不一致,需当场要求销售人员解释,切勿抱有“先签字再了解”的侥幸心理。
2.审慎签字:确认意愿再落笔,避免“糊涂签”
签字是对合同内容的认可,也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开始。签字前需确认:已完全理解所有条款含义,无模糊或疑问内容;合同无空白条款(若有未填写部分,需要求补充完整或注明 “无内容”);个人信息、产品信息(金额、期限等)填写准确无误。切勿在“他人代填”“条款未明确”的情况下签字,更不要签署“空白合同”,避免后续被篡改内容、陷入纠纷。
3.违约有代价:牢记责任,避免经济损失
一旦签字,消费者需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责任(如按时缴费、遵守封闭期规定等)。若单方面违约(如提前赎回封闭期产品、逾期缴费等),可能面临支付违约金、信用记录受损等后果,甚至需承担法律责任。购买前应结合自身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决策,避免因“冲动购买”导致后续无法履约。
二、维权建议:留存证据,遇纠纷及时求助
若购买后发现合同条款与实际情况不符,或遭遇销售人员误导,需及时留存合同原件、沟通记录(录音、聊天截图)、付款凭证等证据,可先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协商无果时,可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