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风险高

2025-03-10

案情简介:

崔女士在5年前为自己和家人分别投保了两份长期寿险,每年缴纳保费共计3万元。由于近期家中突发变故,经济较为拮据,崔女士便打起了退保的念头。她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广告,声称“专业代理退保,不成功不收费,帮您全额拿回保费”,并附有多个成功案例截图。


崔女士被广告吸引,随即联系了对方。代理退保机构人员热情接待,要求崔女士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险合同等资料,并告知她需要按照他们的指示进行操作。首先,让崔女士以“对保险条款不理解,业务员存在误导销售”为由向保险公司投诉,还教唆她在与保险公司客服通话时进行“诱导式录音”,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所谓“证据”。


崔女士按照要求向代理退保机构支付了5000元的“定金”。经过一番折腾,保险公司最终同意退保,但扣除了一定的手续费,退还的保费并没有达到崔女士的预期。当崔女士想要回定金并找代理退保机构理论时,却发现对方电话关机,微信拉黑,彻底与对方失去了联系。雪上加霜的是,崔女士后来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疑似被泄露,频繁收到各类垃圾短信和诈骗电话,甚至银行卡账户出现了几笔不明来历的小额扣费。


风险分析:

从长远来看,退保意味着失去了保险原本提供的长期保障。倘若日后遭遇重大疾病、意外等风险,崔女士只能独自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或经济损失,相比持续持有保险,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在本案中,崔女士为了办理退保,还向代理退保机构提供了诸多关键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垃圾短信、诈骗电话仅仅是冰山一角,不法之徒还可能利用身份证信息进行非法借贷、冒用银行卡盗刷资金等更为恶劣的犯罪行为,给崔女士带来持续不断的麻烦和潜在的巨额经济损失。


这种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秩序的行径,破坏了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最终受损的还是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友情提示:

1.面对“代理退保”这类极具诱惑性的宣传,消费者务必保持冷静,切勿盲目轻信。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全额退保”的承诺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多了解一些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提高识别陷阱的能力,一旦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咨询。


2.如果确实对保险产品或服务存在不满,直接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反映情况,要求公司进行调查核实;若对保险公司的处理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投诉,由监管机构介入调解,依法依规维护自身权益,切不可将希望寄托于非法的代理退保机构。


3.购买银行保险产品只通过银行柜台、官方APP、网上银行等正规渠道,涉及资金支付严格按照银行指引,绝不向不明账户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