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征文(一):浅谈保险行业核心价值(作者:徐李敏)2013-06-05

·引言

        金融危机以后,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作为保险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寿险行业更是面临着传统个人代理销售模式转变尚未找到明显的方向,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而投资收益率普遍不高,银行保险代理渠道诸多消费误导的群体性事件、众多公司面临偿付能力压力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终于在信托业资产规模从不到保险业总资产20%的比例迅速赶超保险业总资产达到7.5亿的规模时,把保险行业监管层及保险公司主体以不亚于“当头一棒”的打击。行业开始真正深刻地意识到保险行业的深化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然而,羡慕也好,嫉妒也罢,保险行业如何发展并不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可以迅速得到解决。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保险公司主体,在考虑发展的同时,另一个问题又会浮现在监管和保险公司经营者的脑海里,那就是寿险行业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坚持?所以,保险业不停地在行业发展和保险保障功能之间进行纠结。但是这个纠结的根源是多方形成的,有监管层的问题也有保险经营者的战略问题和战术问题。

图1:保险行业总资产增长情况

图2:金融业资产分布

        核心价值一词大家都并不陌生,在这个MBA教育热潮的年代,似乎每个职业经理人都懂得“价值”一词。但是,对于核心价值的理解,每个人心里的答案也许是不尽相同。也许有些人的理解是浅显而不深刻的,而有些公司的口号里没有价值,但确实在做着真正有核心价值的经营的。所以,笔者也想从自己十多年的保险财务工作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对于保险核心价值的理解以及如何保证行业核心价值实现的粗浅的观点。

·保险业核心价值该如何取向?

        对于保险业核心价值的疑问更大的原因起源于当前寿险行业发展过程中,银行代理渠道销售的产品愈加趋于理财产品化,传统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现状。监管层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以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似乎,回归保障才是核心价值。那么,真的是如此简单吗?

        笔者认为,看待保险业的核心价值需要从保险行业的基本作用出发。“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从短短的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保险既需要具备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行业所做的融通社会闲散资金的职能,又要履行类似期货公司一样进行管理风险使社会民众人身和财产的风险得以分散,同时还需要为社会保障体系做补充,参与社会管理。保险产品这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性质,决定了其核心价值必然不同于银行、证券、期货、基金、信托的金融属性,不是简单地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简单的风险管理,也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也正是因为其功能的复杂性,保险产品是其他金融产品所以无法取代的。以笔者的理解,保险行业应该是通过保险产品聚集闲散资金,旨在提供社会保障补充及分散风险。所以,如果无法有效聚集足够规模的闲散资金就无以谈提供社会保障补充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但脱离了社会保障补充和分散风险就失去了保险行业存在的独特意义。

        对保险业的核心价值取向必须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管理制度中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型。如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养老金缺口风险是社会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商业保险公司没有有效发挥这个作用,那么可以认为保险核心价值是没有有效发挥的。而若在一个社会保障体系本身很健全的国家,也许保险的功能更多地集中在分散个体家庭发生重大灾难时的现金流减少风险,过度强调社会保障体系补充就反而偏离了其核心价值。极端地讲,若在一个完全依赖国家来养老的社会制度里,保险产品中的意外伤害风险和健康风险、财产损失风险等就成为了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保险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上述已经提到保险行业核心价值需要结合当前面临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那么分析当前存在的需要保险业参与解决的社会问题就成为了回答如何确保持续的行业核心价值实现的根本。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当前社会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需求不断增强。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338亿元,2006年为971亿元,2010年1954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万亿元),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 D P的规模比较,今后38年累积,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 D 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 D P的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的压力的近20倍。
        二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影响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和化解。
        三是,重大疾病和重大灾难过度依赖社会捐助资金。
        在某一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或是面临大的灾难时,很多家庭都会出现极度的现金流短缺现状,而中国人习惯了通过朋友、同事、亲属等捐赠资助的方式就成为了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国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相比西方国家要低很多。

·行业监管者对于行业发展顶层设计是决定性因素

        第一,保险行业的核心价值的创造离不开时代特点和文化特点。当下,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趋势其实不是保险公司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保险经营主体接受市场选择的结果。作为行业的监管者必须认识到当前整体市场特点,中国的国民保险意识,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保险核心价值成长的环境,引导保险经营主体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是行业监管者能否推动行业实现期望的行业核心价值目标所需要优先考虑的。如果国民的需求就是只有理财需求,没有保险强烈需求和意识,保险经营主体只能顺应市场以提供满足理财需求为主,辅助以保险服务的产品,行业的价值必然是资金融通为主,其他职能为辅。倘若这样的价值是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而倘若这不是社会所最需要的结果,那么就要考虑如何正确引导国民需求。如果说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是保险公司的职责,那么引导树立国民正确的保险消费观念是监管的职责。所以,笔者认为行业监管者需要在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中引导正确的顶层设计,正确定位行业发展意义和价值。用微观的营销理论来说,保险行业需要解决的是,现在保险行业需要培育消费者,引导消费者需求。因此,监管者需要在几个方面的政策和支持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是,行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个人购买传统型保险,以强化保险的作用。二是,加强保险形象正面宣传。近年来保险存单变保单的负面报道其实并没有真正起到规范保险市场的作用,反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行业发展

        第二,正视保险行业的金融属性。无论保险公司是核心价值是什么,要使保险公司有价值,能够持续经营创造价值,行业监管者必须正确认识保险行业的金融属性,其经营也必须符合金融行业的经营规律。保险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若没有良好的资金增值能力,保险行业也难以持续地发挥其他职能。2013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利润达到万亿元,几乎是一年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而保险行业四大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为普遍低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水平。这与两个行业的盈利模式不同和金融市场结构性失衡密切相关,也与保险行业自身因素有关。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其存贷差,而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里死差、费差在当前的规模和时常情况下是不能得到保证的,即使经营能力很好的公司,在当前时常环境下也难以做大规模,也难以长久持续。上述已提到,保险行业价值创造要符合时代特征,要达到远期目标必须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在当前死差溢不足以支撑保险持续经营,费差因高成本难以实现,利差必然是当前保险行业持续创造价值的关键性因素。而利差的创造是比较单纯的金融领域的问题,需要行业监管者了解整体的金融行业环境,如何引导保险行业主体在整体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参与到资本市场中并发挥其融资通道的作用而创造价值,进而使行业有更好地持续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和管理风险的职能。

                表1: 2012保险上市公司财务数据

公司简称

总资产(亿元)

净利润(亿元)

每股收益(元)

总资产净利润率

2012

2012

2012

2012

中国平安

   28,442.66

200.50

2.53

0.20%

中国人寿

   18,989.16

110.61

0.39

0.16%

中国太保

     6,815.02

50.77

0.59

0.20%

新华保险

     4,936.93

29.33

0.94

0.17%

                表2:2012年四大行财务数据

公司简称

总资产(亿元)

净利润(亿元)

每股收益(元)

总资产净利润率

2012

2012

2012

2012

工商银行

   175,422.17

2385.32

0.68

0.36%

中国银行

   126,806.15

1394.32

0.50

0.28%

农业银行

   132,443.42

1450.94

0.45

0.29%

建设银行

   139,728.28

1931.79

0.77

0.37%

·保险公司掌舵者的综合能力是关键因素

        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保险经营者的认识和战略选择。保险行业发展至今,前后也不过三十多年时间,很多保险公司的经营班子成员是从业务成长起来的,很多财务总监是从非保险行业股东方派来的。行业内曾经有一种说法,保险行业必须要第八年才开始盈利,这个说法甚至成为了一个真理。笔者也曾经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算模型,在单一传统期缴产品结构下的确需要到第七第八年才开始盈利甚至或需要更长的期限。然而,这是在单一产品结构,在传统的渠道下的模型测算结果。这样一个存在各种假设的结论被行业经营管理者普遍认同本身就说明了行业综合经营管理者对保险公司运营规律认识的不深刻。可想而知,众多保险经营者对如何保险经营公司,如何创造核心价值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前述已经提及,保险不同于银行、证券、基金、信托,因其管理的是风险,而且是涉及长期限。因为涉及风险必然涉及不确定性和概率,因为长期限结果不是在当期准确反映。因为其特殊的产品模型特征,产品的变动成本和边际贡献不能被精确地计算获得,在决策时不能简单地通过传统行业经营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是需要经营管理者具有很强的预见性思维和专业知识。事实上,在当前的保险行业的掌舵者中,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很多,懂财务精算的也大有人在,懂资本市场的也不少,但能够各方面都懂的人还是很缺乏的。而良好的行业价值创造,培养懂市场、产品、精算、财务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人才也是关键因素,因为市场、财务运营、资产管理是保险公司价值创造链上重要内容。

·保险公司的战术选择

        保险公司的价值创造复杂在于太多的不确定性,需要太多的平衡。从当前保险公司经营结果看,必然是有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但也有经营主体自身的原因。在一些成立较早的公司中,很多公司传统型产品占的比重并不低,而且每年都有较大金额的续期保费,但是经营结果却不理想。以多年的财务工作体会,保险公司即使在有正确的战略选择前提下,战术的实施,尤其是以下方面的经营路径也是关系价值创造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机构开设节奏的把握
        机构快速扩张是导致保险公司固定成本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经营杠杆系数增加,拖累公司整体经营效果。由于固定成本上升,经营结果又影响到偿付能力指标导致股东意见分歧,可能导致漫长的沟通过程,错过发展时机是保险公司经营中最大的成本。
        第二,平衡的渠道组合的安排
         越来越多公司的实践证明,单一的渠道发展是难以持续的。在当下,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创新渠道可以让保险行业的发展扭转乾坤,做好渠道的组合就尤为重要。渠道选择其实质是客户群体的选择。渠道选择并不是说简单的要多元并行发展,而是如何确定各渠道的比例,甚至是渠道的交叉发展。既然保险产品的金融属性,渠道的组合发展必然要考虑市场利率,市场需求,公司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公司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确定的客户群体等种种因素权衡的结果。但无论如何组合渠道,目的是为了实现尽可能低的获取成本获取足够大的规模,尽可能平滑各期经营结果,保持持续稳定的价值创造。
        第三,产品结构安排
        渠道的组合从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产品结构的安排,但又有不同。尤其近几年银行代理渠道期缴产品销售的增长来看,渠道的选择已不能完全代表产品结构安排。公司战略也不能简单地说做个人业务还是银保业务来安排,而是不同产品结构的安排,如健康险、以意外伤害险与寿险之间的安排,以及寿险中的产品久期的安排,尤其是不同久期产品的安排更需要经营者对保险公司经营规律和综合运营能力的把握。
        第四,适应不同阶段的资产负债匹配策略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与偿付能力的规划是保险公司的重中之重,但严格匹配的资产管理导致价值成长不利出现生存或发展问题就是最大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所以,保险公司经营在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资产负债匹配策略。同时,保险公司也应该根据资本市场的特点采取激进或保守的匹配策略。从财务的角度上看,短期内没有流动性风险,长期的资产负债匹配平衡才是资产负债匹配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保险业存在的行业价值创造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回归保障的问题,是监管、经营者、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等多方面的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保险行业的价值创造,既需要行业监管者开拓思维,转变思路,也需要保险经营主体的自我修炼,提高战略能力和战术执行力。

|